總工程師郭元生在報告中指出,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主體的表現形式是圍繞人流、貨物流、信息流流動。 現代信息技術由傳感器技術、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組成。 信息技術的應用程度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尺度,也是綜合國力和戰略制高點的重要標志。 二戰以來,各國之間的競爭始終圍繞信息技術創新展開,信息技術和應用領域的霸權爭奪始終存在。 傳感技術已成為信息技術的基礎、信息采集的窗口、所有控制系統獲取全部數據信息的唯一途徑和手段,也是實現大數據、云計算、和智慧城市。 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 美國人認為,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即全面進入傳感器時代,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衡量和引領一個國家技術發展的重要標志。 毫無疑問,我國400多個物聯網示范工程系統中已經大量使用了各類傳感技術和傳感器產品。
郭元生認為,傳感器技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科技能力、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 所有的智能儀器、設備,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傳感器! 就像生活中的空氣和水一樣重要! 無論技術發展到什么階段,技術領域如何劃分,傳感器的地位和作用顯然是無法比擬和不可替代的! 傳感器作為信息采集的唯一功能器件和窗口,使無人值守、無人值守、無人控制等一切智能化行為得以實現,信息系統的普及和推廣成為可能。 傳感器技術必將引領創新發展,提升科技水平! 然而,正是由于傳感器技術和產業化水平的制約和影響,信息技術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
但長期以來,傳感器產業呈現出“小、散、低、亂、空”的現象。 幾十年來,公司艱苦創業,規模不大。 希望得到全社會的關注、重視和支持。
郭總還介紹了全球傳感器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傳感器產業的發展和產業分布。 據美國相關機構2013年統計報告顯示,全球從事敏感元件和傳感器研發的制造商和公司超過6500家,年銷售額約1200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5%,其中軍事應用約占62%。 傳感器行業的增長速度遠快于其他行業。 并且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同時可以明顯看出,應用領域從軍工轉向民用、產業和市場向亞洲特別是中國轉移的趨勢特征更加明顯。 目前,我國有各類敏感元件、傳感器1600余種。 由于非專業企業比例較高,傳感器屬于企業的附屬產品,產值相對較低,重視程度不夠。 無論何種類型的企業,傳感器產值過億的僅占企業總數的13%,全國不足200家。 只有不到1%的專業制造商擁有齊全的產品。 與國外相比,在產品質量、工藝水平、生產裝備、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和綜合競爭力等方面仍無法與國外同類企業競爭。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傳感器在樓宇自控中的作用,新產品開發尚落后5-10年,工業規模生產技術落后10-15年。 現階段,中國市場主要使用的傳感器大部分仍依賴進口,主流市場尤其依賴國外配套設施。 傳感器產業化除了政策支持和投資問題外,主要還有對行業和整體的深刻認識問題。 長期以來,行業整體技術分散、規模小、話語權弱、認知不足; 行業缺乏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 缺乏合理的資源配置和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市場壁壘過多、公共服務設施、標準體系不完善是制約傳感器產業化發展的原因。 從行業整體來看,集中表現為“分散”。
最后,總工程師郭元勝指出,只有建立國家主導下的物聯網傳感器產業聯盟,才能進行國內外行業技術、人才、市場等信息資源的對接和協調; 提出中國“傳感谷”建設總體方案、設計實施方案; 加快與相關城市溝通,選擇確定政策條件好、自然環境適宜的地點。 加強與德國、美國等相關機構實時溝通的橋梁渠道,形成常態化機制。 與國內相關行業組織保持信息溝通和討論; 建設研究機構、檢測機構、市場應用對接機構等服務平臺,進一步研究制定園區具體總體目標、階段性實施內容、工作方案和措施的詳細實施方案。 為推動工業化發展和產業整體能力提升,吸引鳳凰,吸引人才和企業落戶。 通過國際傳感器產業園的設立和建設,營造傳感器產業發展的“雙生態”環境,盡快實現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環境。 如此,傳感器行業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